工业4.0不是喊口号,海尔如何在智能制造领域占位?
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号称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被叫做工业4.0,智能制造时代。
德国2013年率先提出并把工业4.0上升为民族战略,并迅速把这一概念传遍全球。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抢搭工业4.0这班车,在第一梯队搭上这班车,就意味着将在技术上领先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叫法不一样,但本质相同。
有人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到世界格局,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将被彻底颠覆。听着有点吓人,但不是没有道理。
“智能制造”,未来10年的最大风口
智能制造,并不简简单单的是用机器替代人从事生产制造。
2014年,中国和德国合作,建立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签订了一份《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其中重点强调了工业4.0,并且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即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人把工业4.0领域的机会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智能工厂(包括传统工厂转型成的智能工厂和原生智能工厂),然后是解决方案公司和垂直技术供应商。
智能制造,是这三大分支构成的一个整体。技术往往先行,解决方案公司伴随而生,最终都要由智能工厂来迈出商业化的那一步。
欧美国家从工业1.0到2.0,再到3.0、4.0,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让这些国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中国不是,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如果说中国是赶的顺风车,还没有座位,那么在这正在积蓄力量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初,中国同欧美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意味着未来10年左右,全世界都不会放过的一个新的、巨大的机会。
挑战与机遇并存
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概念。在德国,工业4.0重点涉及在汽车,航空行业,以及技术含量很高的一体化生产领域。虽然每一个领域发展的成熟度不同,最终都会被涉及。如整个汽车制造领域,每年投入数千亿欧元用于软件和硬件的研发。
戴姆勒集团旗下的梅赛德斯-奔驰、开发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库卡机器人公司、家电行业巨头西门子等都是德国工业4.0的标杆企业,其中有工业4.0倡导者,有解决方案公司,有创新典范,也有工业4.0设备发明者,无一不是全行业的佼佼者。
美国对工业4.0的定义是工业互联网。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在信息产业最活跃的互联网领域,全球市值最大的20个互联网企业中没有欧洲企业,欧洲互联网市场基本被美国企业垄断。
如今美国的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联手,GE、思科、IBM、AT&T英特尔等80多家领先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布局。
如果说占位,欧美国家似乎依然站在最前排,但其实中国在工业4.0上是有很大优势的。
看看外媒怎么说。美国《纽约时报》有份调查称,中国的工业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应链,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
不过,尽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20年有望超3万亿元,但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期,大部分企业处于研发阶段,在创新、技术和生态等诸多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从上文不难看出,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面对新一轮智能制造革命,制造业大企业走在了前排,既是在勇敢试水,也在做标杆,充当新标准的探索与制定者。
中国的优势很明显,现在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资金的投入和技术上的创新性,因为这两样都不会缺,而是一个能够代表,或者说带领国内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占位,直接参与制定新标准、引领新风向的标杆企业。
家电巨头海尔扛旗,竖智能制造标杆!
9月27日上午,在青岛召开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期间,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也正式召开。
会上,由海尔集团牵头,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信通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院、清华大学、中国电信等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全球家电业首个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获得了国家工信部的支持。
联盟的目标是围绕智能制造实现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三个层面的突破引领。
这个联盟有什么作用?首先,它将汇聚各类优秀力量和资源,在协同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全球一流资源共创共赢生态圈。
同时,联盟将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模式的创新,为制造的全过程提供智能服务,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增值分享,于国内家电智能制造来说,有助于抢占全球智能制造战略制高点,推动中国家电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全球引领。
以人为第一出发点,海尔互联工厂强势入局
至于说为何是海尔牵头联盟的成立,理由很简单。
首先,海尔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家电品牌,也是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本身具备代表性。
其次,从2011年开始,海尔便筹划建设数字化互联工厂,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以满足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为中心,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
海尔的互联工厂,体现了海尔对工业4.0或者说对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并非简单的“用机器替代人”,“智能”二字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把握。
其实早在2005年9月,海尔便极具创新性地提出了“人单合一”的生产模式,人是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团队,而“单”并不仅仅代表用户订单,而是所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现在搞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探索更要以“人”作为第一出发点。
目前海尔已经完成了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并将用户、研发资源、供应商和创客整合到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中。
已建成了包括5个整机和2个模块化工厂在内的7大互联工厂,能够为行业在前端生产制造环节提供先进样本支持。
全球用户能够在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定制产品,并通过定制的全流程可视化实现最佳体验。除此之外,海尔还投建了业内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对规范整个制造行业的“智造”标准起到了积极影响。
推出行业首个透明工厂,向全世界开放互联工厂,非海尔用户也可以实时查看到海尔制造的每个场景,让全球消费者都能够全流程参与到海尔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环节中来,成功打通了长期以来横在制造工厂与用户之间的那堵厚墙。
凭借互联工厂模式,海尔成为唯一入选《制造强国研究》报告的家电企业,被写入了《智能制造标准化案例集》,还成为行业唯一当选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成员的企业。
此外,为了完善整个智能制造生态,还发布了COSMO平台用以解决用户和互联工厂之间的沟通,系中国首创,也是行业唯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
有了互联工厂和COSMO平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真正实现智能制造。比如,用户可以直接登录海尔的网络商城定制产品,选择颜色、款式、性能、结构等,然后下订单。之后,用户可以在网上随时查看自己定制的产品到了哪一个工位、哪一个工序、有没有出厂、有没有开始送装。
而在工厂这边,工人只需根据用户订单把配件随机放进吊笼里,生产线就可以根据用户订单自动检索,完成产品的生产,系统会自动进行任务切换。
任重道远
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必须拥有具备普遍适用的标准和模式作为支撑,海尔互联工厂模式无疑是制定整个家电业智能制造标准的重要参考和示范引导。
而“联盟”的成立,无疑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最新探索成果,标志着海尔制造模式的一个全面提升,更是一个融入全球并引领全球的过程,将促进中国制造在全球家电领域实现引领。
这是一个历史重任,互联网时代的脚步很快,接下来的路必然不好走,但是我们满怀希望。来源百姓百家,作者金错刀
TPM,点检,班组建设,管理能力咨询培训@左明军老师.微信:1380896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