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备件管理形成的因素
传统的备件管理是指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企业中形成的维修备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在当时实行的计划预修制的一个组成部份。同时,也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按年度统一分配形成的所形成的。由于一般机电产品及工矿配件是按年度分配的,交货其按分配的厂家可签订的合同交货。因此,储存期在一年以上是必需的,因为要使用到下一年度合同的交货期。有时有些品种并不逐年生产而是隔年生产,更加大了备件的库存储存。
另外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形势下,流动资金是核量的,经过核量的备件流动资金总额是无偿使用的。因此,核定资金是非常关键的,在得到批准的资金额度内,就可以不再详细的核算了。还有一点,当时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备件的价格也比较低,因此在这方面的积压在经济上的反映并不大。
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及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形成了传统的备件管理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运行起来是有效的,能满足和保障维修中的需要,但这种模式是效率低的,同时是效益低的。总之,是用较大数量的库存来保障维修的需要,资金周转很慢,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式下是很不适应的。但我们评价一个事物不能离开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这样才是合适的。
传统的备件管理和主要模式
传统的备件管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
一、是确保日常维修及全面检修或大修更换件的及时供应;
二、在上级部门或企业领导确定的经济指标内储存所必需的备件;
三、根据以往的经济数据安排备件的储备量,务求其较为接近企业的实际需要,做的比较好的系能形成各项备件的储备定额,但由于数据繁多,情况变化亦多,能做好这一定额是比较困难的。在传统的备件管理中备件的储备定额管理是比较高水平的管理方法,并且有的企业已用一些数学模型及一些必须考虑的参数在内来确定储备定额。另一方面这一定额的确定是建立在比较详细的消耗量的统计基础上的。这些都会给今后更进一步的科学管理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由于备件在库周期比较长,因此,仓库的管理包括防腐等设施也就相应的比较完善和复杂。
综合起来看,这一管理模式主要是技术性的,即满足需要为主导的。在经济上的要求及控制比较少,一般的经济指标为企业流动资金的一个百分数,或是在计划预修制中的一个复杂数多少金额,或再进一步的资金周转多少天。这些在经济上压力均不大,同时有很大的约束力。因此,虽说管理备件的部门要考虑经济因素,实质上考虑的较少。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仍是保证供应不计工本的。储备定额的出现已经前进了一步,但由于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及最后编制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而又缺少必要的衡量准则,因此尚得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与当前经济形势及企业形势不适应的部分
从上面介绍的情况看来,传统的备件管理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维修方式采用计划预修制的形势下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再加上当时的装备的技术含量比现在相差甚多。因此在备件的复杂程度和价格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实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开始有了很多形势变化,对备件管理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已提出了不少问题,已明显到与当时情况的不适应。如备件统配的取消改为自行订货,原来组织分配订货部门职能的变化,定点生产企业可以变动。企业在选购上有了自主权,随着机械行业市场的变化,备件市场也有了较大的变动,因此引进的先进的技术装备的增多,备件的技术含量增大,价格大幅度上升,备件储备费用在企业中的位置越来越大,流动资金不再无偿按额定金额占用,而要企业自筹等等,都给当时企业的备件管理带来很多的问题。但当时企业改制尚不多,只是就这些问题介绍一些问题,尚未把备件管理提到当前的重要位置上来认识和探讨。
当前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进行,企业的组织构成已有了一定的变化。相当多的企业和制造备件的生产能力已经从主体剥离出来,而除为体企业服务以来,要自己谋生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提到主要位置,已经从生产型的企业转化为经济型的实体,备件管理已经从确保供应转变为经济的科学的来保障供应。备件的供应渠道有了巨大变化。而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技术含量的增大,备件的复杂程度和费用不断上升,而成为企业中流动资金中比较大的一块。
因此,原来的,传统的那一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无论在供应上、质量上、费用上等等,均需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企业的需要,而更基本的是选用一套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的改进企业的备件管理,这是当务之急。
结束语
目前,不少企业已经采取了不少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压缩库存、选定供货商等等,均有相当的效果。但如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压缩下去的库存令由于各种原因再涨上去,选定的供货商也会有所变化等等。应进行现代的科学的备件管理,并使用计算机为手段,就可以使改进的部分科学化,并且长期管理下去。
TPM,点检,班组建设,管理能力咨询培训@左明军老师.微信:1380896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