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交流

德国、日本、韩国的质量是如何炼成的?

编辑:程振彪 来源:新浪 2016-10-14 我要评论 浏览量:

德国质量是如何炼成的?在当今世界,德国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国制造,世人就会自然联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过的德国产品,大到火车、桥梁、建筑,

德国、日本、韩国的质量是如何炼成的?

德国质量是如何炼成的?在当今世界,“德国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国制造”,世人就会自然联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过的德国产品,大到火车、桥梁、建筑,小到帐篷、钟表 ...

一、德国质量是如何炼成的?
  
在当今世界,“德国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制造品牌。只要一提起“德国制造”,世人就会自然联想起自己看到或使用过的德国产品,大到火车、桥梁、建筑,小到帐篷、钟表、厨具,甚至水龙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耐用、精致、安全、可靠等等。“德国制造”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工业的“标杆”。
  
在欧洲,德国是现代化相对较晚的一个国家,自然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却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崛起为世界强国,靠的就是高质量的“德国制造”。这也是该国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重新强大的“密码”,也是为何能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主要答案。德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从事制造业,它们多专注于一种或一类产品,表面看,生产比较单一,但它把产品的品质都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很普通的刀子和水龙头等日常普通用品,德国人也要做到最好。
  
二、质量促使“德国制造”重生和崛起
  
然而,回眸历史可知,“德国制造”的声誉并非是上天的特别眷顾和恩赐,而是德意志民族“知耻而后勇”,靠创新、靠质量、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废待兴,而此时的世界市场,又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后来者”很难进入。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德国人,开始仿造英、法、美等先进国家产品,以低价冲击市场,包括后来鼎鼎大名的克虏伯也是如此。英国对德国人这种偷窃专利、“山寨”仿造、伪造等行为成风恨之入骨,形容其“厚颜无耻”。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价格督查、机械制造专家若洛克斯对参展的德国商品作出“价廉而质劣”的评价,并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这对德国产品和德国制造打击很大。为惩罚德国商人的不法行为,保护本国商品利益,英国也开始采取具体行动,最直接点燃的导火索是这样的。那一时期,有一个叫谢菲尔德的英国公司,其制造的剪刀和其他刀具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因这种刀剪均由铸钢打造,因此特别锋利并经久耐用,当然,价格不菲。

为谋图私利,德国索林根市的刀剪生产商就假冒这个品牌,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打上“谢菲尔德”或“谢菲尔德制造”的质检印章而出口到国外。由于模仿产品是用铸铁打制,虽然看起来与谢菲尔德的刀剪别无二致,但锋利与坚硬度都无法与英货相提并论,使用寿命也差得很远。假货流入市场,给谢菲尔德品牌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这一丑闻曝光后,英国人对德商的卑劣行径忍无可忍,英国企业家们掀起了抵制德货的运动。迫于民众的压力,英国议会于1887年4月23日通过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进口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即德国制造”字样。英国企业家希望以此吓退消费者,转而购买英货。

英国对德国产品的抵制和惩罚,以及如上所述的若洛克斯的权威评价,极大的刺激了德国人,引起整个国家和民族对此的彻底自省和反思。他们认识到,若洛克斯教授当年曾经给德国企业“用质量去竞争”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绝大多数德国企业基本上都是遵循若洛克斯的这一教诲,对自己的产品严把质量关,处处、事事、时时重视质量,从细节上关注质量,设计上又勇于创新,技术上不断进步,再加上德国工人的格外吃苦耐劳和严谨认真,至19世纪末期,德国多数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上摆脱了“价廉而质劣”的名声。

就连过去曾经对“德国制造”十分反感的英国人也开始认识到,许多德国商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并且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质量上乘,甚至超过了英国货。就这样,德国人靠着专注与执着,久而久之,“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做工精细、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这一德国产品的鲜明特征,彻底扭转了“德国制造”在世人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上面曾提及的、当年被英国人称之为“最卑鄙的工业间谍”的克虏伯,从英国返回德国埃森的工厂后,奋发图强,严格企业管理和经营。到19世纪后期,其工厂已具很大规模,员工逾万。

克虏伯在生产经营中,特别注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后来他又多次赴英考察,不仅为公司引进技术,而且还学习英国一整套企业管理方法。克虏伯还特别认识到,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首先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他在提高和改善工人福利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严格工厂管理,例如,规定谁若迟到五分钟上班,就会被扣除一个小时的工资,而这笔钱则被存入企业的疾病保险基金里。如此以来,克虏伯的企业很快得到发展壮大,产品线不断扩展,质量也不断提高,公司效益节节提升。

就这样,克虏伯的名字在世界市场上不断传扬,慢慢地,当人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马上联想到克虏伯质量过硬的产品。例如,克虏伯的军工产品无论是技术还是质量,都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德国皇帝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脑,都成了他的座上宾和重要客户,就连远在东方的大清帝国,也曾订购过克虏伯大炮。
  
在汽车制造方面,德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已全面超越英国。“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公认质量最好的汽车是英国的劳斯莱斯、捷豹等品牌,但后来,皆被诸如“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这些风靡全球的名牌所超越。

三、成就“德国质量”的重要因素
  
综合各种情况分析,并结合笔者自己在德国工作期间的切身感受,“德国质量”之所以能饮誉全球,至少有以下几个根本原因:
  
1.深厚的质量文化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可以说质量文化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本来,德意志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基督教文化,信奉“上帝”,敬畏“上帝”,并且养成了符合“上帝”要求的“诚实、守信、敬业”等等这些“人间美德”。

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后,在德国崛起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信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还是在信仰“上帝”,但实际上却更多的是崇尚科学。而科学是与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越科学、技术含量越高的东西就越要有质量。

因此,德意志人把对“上帝”要求的对“道德”的坚守和忠诚,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对科学、对高科技产品高质量的追求与坚守,逐渐养成了诚实守信、敬业守责、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精益求精等等的职业精神和质量品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德国人都树立了大质量观念,能够做到事事、时时、处处重视质量,质量意识已“根植于头脑里,融化在血液中”。
  
历史上,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痛苦和灾难,但德意志民族比较尊重客观事实,能够正视历史与错误,这也是它不同于某些做过同类事情的国家的地方。

德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少伟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优秀科学家数量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们对人类的进步和科技发展都作过比较大的贡献。德国之所以能够重新崛起,在当今又以“德国制造”、“德国质量”赢得世人的尊敬,归根结底,是靠德意志民族的优良文化品质。
  
2.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
  
德国是世界上率先并且强制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之所以说强制实行义务教育,是因为该国虽然教育全面免费,但国家却规定不允许学生逃学,否则家长是要被处罚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首先不是被视为一种培养“谋生”能力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手段出现的。
  
在该国,培养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主要依靠一种被称之为“双轨制职业教育”的体制。这种极具特色的教育体制是德国的独创,从1880年就开始实行。此种职业教育是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个学生要经过三年学徒工式的教育培养训练,其中:两年在学校,一年在企业;两年在学校的学习培养费用,由相关的州政府财政出资,一年在企业的实习,由相关企业出资。据统计,全德约有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这样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它也是年轻人通往职业生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就业”)一条重要途径,不像我国“千军万马”都挤大学这一个“独木桥”。

其实在德国,各类专业技术工人是许多青年心仪的,薪酬待遇与英、法、美、日等国的白领阶层相差无几。这也许是铸就“德国制造”和“德国质量”的秘密之所在。
  
3.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
  
德国具有活力十足的科技创新体系,这也是“德国制造”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历史上看,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德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着力建立和健全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源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该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与协调,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与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联系、协商。运作十分完善且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保证了该国制造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公司恪守的哲学是,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以及质量,而不是别的自己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

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德国虽然有很多著名的高校和独立的机构从事研发,但企业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它既是研发基金的重要提供者,也是自主研发和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及参与者。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曾一度停滞的德国企业研发投入不降反增,2012年增长了7%,为近年来最高增幅。

4.严格的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
  
德国制定有统一、齐备的行业标准,涉及机械、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电信、安全技术、环保、卫生、消防、运输、食品、医药、医疗乃至家政服务等等所有行业与领域,毫不夸张地说,凡涉及社会与人的事或物皆有相应的标准规定或规范。

每年全德发布上千种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诸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或作为范本借鉴或被直接采用。笔者在联邦德国参与进口设备验收和操作培训期间,了解到该国有不少企业还制定有质量精度严于国标的工厂内部标准。

四、日本质量支撑的高端制造业
  
与“德国质量”一样,“日本质量”也是一个优秀的制造品牌。可以说,是“日本质量”帮助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

近期的一个突出例子,是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时,震区的许多房屋完好而未垮塌。日本房屋建筑质量之好,确实令人佩服。这与我国不少地区即使只是发生烈度低得多的地震,房屋就大面积倒塌的目不忍睹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由于受整体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确实有不少日本制造企业昔日风光不在,正走下坡路,但总体上,世界市场对“日本质量”的信任并未动摇。

日本企业擅长制造的一些高质量高附加值核心零件部件,在世界市场上始终是“抢手货”,由此称其为某些高端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也毫不为过。例如:日本生产的半导体硅晶片,占世界市场的总份额高达70%左右,应用于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产品;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使用的冲压件模具,指名要用“日本制造”,因为美国制造的模具,压制有关的零部件3万次就磨损得不能再用了,而日本制造的模具,其工作循环可达6-10万次。
  
日本汽车是“日本制造”的突出代表,在世界汽车工业界,从整体上看,德国汽车与日本汽车,可以说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谓是“两强”并驾齐驱,各具特色和优势,难分伯仲。总括现今日本各个汽车企业,尽管规模上有很大不同,但就其产品和技术,则是各有特点和诀窍,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都比较成功。

丰田以精益制造、质量优越、性价比高的汽车著称;本田则在摩托车和发动机领域屡占鳌头,其CRV汽车等在市场上很受青睐;日产不仅以“技术的日产”形象倍受世人赞誉,而且在跑车领域也大放异彩;马自达在转子发动机车型方面成果卓著;三菱汽车在四驱技术上表现突出;而斯巴鲁汽车在水平对置发动机和轿车四驱技术上享有世界美誉,是运动型轿车的杰出代表;铃木汽车更有世界小型汽车制造专家的美称。在品质上,德日汽车也是各有所长。

BrandZ咨询公司发布的2012年全球品牌百强排行榜,在子排行榜——世界汽车十强品牌排序中,德、日两国品牌各占据四个位置,基本上是“平分秋色”。
  
日本汽车重视质量,当然是有出于应对市场竞争的考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其自觉主动行为。像汽车“三包”,在我国已议论、酝酿了近十年时间,去年10月才最终开始实施。

而在日本,汽车在修、换、退等方面,并无政策层面上的具体规定,对汽车售后的所有服务是汽车企业依据市场用户的需求和竞争形势而进行的。不过,日本目前各个汽车制造商的售后服务内容大体相同,汽车质量保证期限普遍为3年或6万公里,重要部件为5年或10万公里。
  
笔者认为,成就“日本质量”取得世界级声誉离不开以下两个要素:
  
1.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
  
美国有关人员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文化才是决定质量管理过程结果的根本因素。而质量文化又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或者说大众)文化,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是从民族的传统文化演变而来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质量状况和水平,与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好的方面的继承与进化很有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关键在于如何选择、继承和扬弃。
  
日本处在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例如,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震灾害频发等等。这些不利的客观环境,促使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特有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这种经常保持的危机、忧患意识,也逐渐养成了他们特别的忍耐精神,很强的抗压、抗打击能力。

日本人认识到,在狭小的国土范围内,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只能在内涵的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做透文章,才能对其不利的方面有所弥补或平衡。所以,也就追求一种“小而精、小而强”的模式。这与质量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精益生产方式诞生于日本而非美国,是有某种内在原因的。
  
最近,笔者读到日本学者田中均写的一篇名为《日本应建设‘质’的大国》的文章,他从日本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出发,为当今的日本政府“出谋划策”。他写道,过去日本是亚洲拥有压倒性优势大国,但这一时代已经结束。日本无法与中国在“量”上进行竞争,(只能)争取建设“质”的大国。对日本的这一动向我们当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不过,这个日本文人却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上课”,它可让国人更好地理解“质”与“量”的含义和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2.政府与企业对质量的高度重视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把振兴质量确立为国家战略之一,认为质量问题对其经济复苏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提倡学习国外尤其美国的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不仅派遣人员赴美实地考察和学习,而且还邀请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戴明、朱兰等来日讲学,传授质量管理先进理念。

该国还于1952年设立世界首个国家级质量奖——“戴明奖”。日本各个企业也都高度重视质量,尤其是核心质量(例如人命关天的安全质量等)。依靠严格执法和社会广泛监督,杜绝恶性质量问题或事故的发生,使国家总的质量水平获得大幅提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日本质量的良好形象。

例如丰田汽车公司,还在学习消化吸收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地创立了后来风靡全世界的“精益生产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也使质量明显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崛起于质量的韩系汽车
  
作为世界经济舞台的后起之秀,韩国经济的崛起,是与韩国企业质量文化的进步,与韩国产品质量的迅速提升同步完成的,其中,现代汽车企业集团是个典型代表。

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获得令世人称叹的成功。现代汽车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的世界汽车市场上“后来居上”,其核心因素就是质量的振兴,是世界汽车业界“质量兴企”的突出典型。
  
1989年,现代开始向美国出口汽车,首款车型是“小马”(Pony)牌车。由于价格低廉,吸引了一部分低收入者的目光,全年销量达到12.6万辆,在美国进口车市场同类车型销量中排名第一。

然而好景不长,到1994年,其自身存在的质量弱点与隐患开始集中显现,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的抱怨之声不断。“小马”牌汽车的销量一落千丈,韩国汽车当时被普遍视为低端、质量不可靠、操控性差的产品,让人难以放心使用。
  
现代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遭遇的“质量门”,在企业内部引起巨大震动,尤其是对高层领导几乎等于“击一猛掌”。由此,促使整个企业上上下下进行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下最大决心要把质量搞上去,实施持续不断的质量改善工程,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努力,现代汽车品质终于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升,发生了质的变化。

然而,市场实际对此的反应却仍然比较冷淡,因为原来不好的口碑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就现代的实力而言,为提升产品的狭义质量已尽了最大努力,接下来有所作为的空间或可能性,就是在提高广义质量上做文章。

现代公司于1998年在世界汽车业界破天荒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大幅度延长汽车产品服务期限,承诺保修期为10年或10万英里,这相当于那个时期大部分车企所提供服务时限或里程的两倍。当时业界许多人认为这样带来的财务负担很可能会导致其破产。然者,现代汽车公司的高层对自己产品的质量有绝对的把握,只不过是想通过这种震撼人心的举措,来改变市场对现代汽车质量的传统看法。

后来的结果表明,现代作出的这个决定是十分正确的,从此以后,美国消费者对现代汽车的质量信心明显增强。经过数年踏踏实实的工作和持续不断的改善活动,至21世纪初叶,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形象大为改观。
  
进入21世纪,郑梦九就任现代汽车公司最高领导之后,更是狠抓质量,把进一步提升现代汽车的质量作为自己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其对质量的严苛要求在企业内外是出了名的,业内有人甚至称其为“质量社长”,以“铁腕”手段抓质量。

据美国现代公司前总裁Bob Martin回忆,质量这个词与郑梦九这个名字仿佛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他说:“郑梦九好像永远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平时人也非常好相处。但是,有一个雷区是碰不得的——那就是质量。如果有谁在质量上面疏忽大意,那么就会被马上开除的。”郑梦九立下一个规矩,就是现代公司的所有员工,无论职位高低,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有提高质量的方案,都可以在任何会议上提出。

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郑梦九对质量的不懈坚持与追求终得回报,这尤其表现在美国市场上。2004年,现代汽车在J.D.Power公司的新车质量调查中,成绩和本田相同,仅次于丰田。而两年后,即2006年,在相同的调查中,现代汽车获得了第三的更好名次,超过了其长期的竞争对手——丰田。
  
2008年,现代汽车公司针对“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又制定了一个被称之为“GQ3355”的战略,就是要使现代汽车在三年之内,在产品品质方面进入全球汽车行业的前三名之列,五年内“品牌形象”进入全球汽车行业的前五名之列。事实表明,现代汽车公司已基本上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

近来现代汽车公司又启动了被称之为“品质回音”(ECHO)的行动,其由“实质性的品质提升”(Effective)、“创造性的品质管理”(Creative)、“主动性的品质意识”(Human)、“组织性的品质创新”(Organizational)等四部分组成。


这实质上是通过建设企业大质量文化,构建有效而具活力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组织内生性的进行主动质量改善和创新。郑梦九表示,现代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应归功于对产品质量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而所作的努力与投资,从而使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永不停顿,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而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凡“装备保障管理网”的原创稿件,版权均属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责;2.本站旨在宣传助力中国工业2025,会员转载文章如牵扯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智能设备点检仪,设备点巡检管理系统
网友观点网友观点
关注我们
工业设备点检运维管理系统
TPM设备管理培训课程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